2022年7月23日4点6分,
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大暑即“大热”,此时节大热曝万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暑,六月中。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荷塘夜色,萤火亮晚。
掩扉思倦,卧席听蝉。
大暑三候铁骨王 软胶囊
【一候腐草为萤】陆生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
【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时常有大雷雨出现,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风俗
1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区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间谚语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可谓是夏季的常见消暑品。
2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这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3
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大暑节气健康预测
大暑开始便进入壬寅岁四之气(7月23日-9月23日),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阳明清凉之客气与主时太阴湿土之气,铁骨王15元与主岁的风热之气相遇,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天气,即有而清凉,有而炎热。疾病以湿邪影响为主,表现为胀满、身体困重等。
大暑节气,气候表现特点以潮湿闷热为主,特别要注意对“暑湿”的预防。暑湿侵害人体可出现胸膈满闷、食欲不振、口中黏腻、头昏脑涨、肢体困重等症状。今年尤其炎热,要特别注意预防中暑,避免出现热射病。
大暑饮食
大暑养生饮食宜以清为补,宜补气清暑,宜健脾养胃。
炎热大暑,养生之要第一为消暑。《黄帝内经》曰:“壮火食气”,李东垣在《脾胃论》说: “热伤元气”。过热会损耗人体之气,故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 在大暑时节,可食用一些解暑食物,如绿豆粥、西瓜、苦瓜等食物,汗出量多者需适量补充淡盐水。
暑多挟湿,湿性重浊,易阻碍全身气机运行。人体感受湿邪便觉困倦乏力,四肢重着,食欲不振,胸中气机不畅,则胸闷心烦,难以入睡。故可服用将炒薏仁、山药、芡实与大米同熬成粥,健脾祛湿生津化气;又可将荷叶、山楂、陈皮煮茶代水饮,益气祛湿亦消暑。
清补食物有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等;
补气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选用西洋参、太子参、黄芪;
健脾养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
大暑时节气温本身比较高,注意少食用辛辣油炸之品,不仅特别容易上火,吹空调后更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另外,暑天很多人喜欢吃冰淇淋、喝奶茶,冷食虽说可以去除燥热,但同时也会对脾胃造成损害,再加上很多的冷饮高糖、奶油量高,也会对身体造成代谢的负担。
食膳推荐
冬瓜荷叶薏米排骨汤
【功效】此汤有清暑热、祛暑湿的功效。
【原料】冬瓜500g,猪排骨250g,鲜荷叶1片,薏米30g,精盐、姜片各适量。
【制法】冬瓜连皮洗净,切块;薏米、荷叶洗净,稍浸泡;猪排骨洗净斩小块。将冬瓜块、薏米、荷叶、排骨及姜片一起放进瓦煲内,加清水适量,先用大火煲沸后,改为小火煲约3小时,加入适量精盐
调味铁骨王软胶囊价格即可。
「 紫苏砂仁鲫鱼 汤」
健脾化湿,理气和中
【食疗】 温中健脾理气化湿的苏叶砂仁鲫鱼汤
大暑调养
1
精神调养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心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这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
注重“心静”,保持心情平和。尤其是年老体弱者,情绪障碍会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血压升高。
2
起居调养
大暑节气前后气温高、湿气重,“相火与元气不两立”,煎灼肾精,耗伤心肺之气阴,同时重浊粘滞之湿碍人体清阳敷布,故起居养生 铁骨王软胶囊有激素么首重睡眠。古人认为,伏就是阴气,三伏天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伏”。
而一天之中,午时为阳中之阳,人此时心经旺盛,易昏沉,需要伏枕小睡一会儿,培养阴气。夏主心,中午11:00-下午1:00,睡个午觉特别养心血,宁心神。
大暑暑湿交蒸,避免烈日下暴晒,预防中暑;避免汗出后即吹冷风,寒邪侵袭而出现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
3
运动调养
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低强度运动,如瑜伽、散步等,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尤其要注意,运动中科学补水必不可少的,避免脱水。
尤其是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温中健身要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可选择晨间散步、慢步走等。在伏日尽量伏闭于室,少做剧烈运动。
大暑防暑降温之穴位按揉
01
按揉印堂穴
印堂是人体腧穴之一,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于经外奇穴。此腧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
02
按揉两侧太阳穴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03
按揉内关、外关穴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3指铁骨王图片宽),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穴位,作用较强大,能治疗心脏相关疾病,比如心慌气短、失眠健忘、心律不齐、冠心病、心肌缺血等;还可以治疗脾胃疾病,内关穴经常和合谷治疗晕车,可以和足三里治疗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也开胸散气,对胸闷气短也有良好疗效。
外关穴-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3指宽),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外关穴能疏通气血,通利三焦,退热作用也比较强,与合谷穴、曲池穴搭配,也可以起到退热效果。
坤土建中三伏治疗
三伏阶段在小暑与处暑间,一年中气温最高,气候潮湿,同时中伏、末伏处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中的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故五行家称“伏”为“长夏”,于五行中应“土”。因“同气相求”,故此阶段人体脾胃气机易为湿所壅滞,至而不至则“所生受病”,肺主诸气,气虚则陷。故三伏治疗,健中焦,复其“转枢”之用。
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2022壬寅年“三伏治疗”时间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
夏将结束,顺颂夏祺。
雨热同在,亦盼亦患的时节。
愿能化伏为安,万物荣华。
化燥为宁,暮光之夏。
文字/李思思、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