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气态食物与物质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除了个别地区,绝大部分人是不缺食物的,也不会缺乏营养,这里的营养,指的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碳水化合物、矿物质、蛋白质等六大营养元素,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可以轻易的从饮食中获得营养平衡。
然而,由于人们对气态食物的认知的缺乏,相较于过去,森林面积的减少,人铁骨王软胶囊口的过度集中,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的气态食物变得更少了,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人类也无法从烹饪中获得足够的气态食物。
人具有物质和能量的双重属性,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基本关注饮食中对物质的获取,日常的饮食足够满足人体需求,但在气态食物的获取方面却少的可怜,那么,气态食物在人体,在食材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在酿醋时发现,用同样的粮食(包括麸皮、小麦等)发酵制作的粗胚,仅在最后一步醋的淋制(醋胚加水浸泡,过滤就是醋)时用的水不一样,所得到的醋有着巨大的差别。
普通泉水淋制出来的醋由于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没有过滤杀菌,保存不当的话,很容易就在表面长一层菌。而同一个泉眼的极阳水淋制出来的醋,即使在高温、高湿、寒冷,各种极端环境下存放,仍然不会染菌。
那么,这两种醋之间有什么区别?是物质上的区别吗?水一样(物质方面),粮食一样,制作过程一样,操作手法一样,物质方面不可能有太多的区别。那只有一个方面的差异——气。
极阳水中含有天阳之气,而普通泉水中是地阴之气。天阳之气是较为活跃的气态食物,是水谷精微之属,为清阳之精气。
我们继续做实验,是不是极阳水直接对菌类有抑制作用,我们用酵母菌、乳酸菌、酒曲、酱油曲等单一或复合菌种,分别放入菌类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入普通泉水和极阳水对照培养,发现无论用的是什么菌种,用的是极阳水还是泉水,培养皿中的菌群全部生长良好,对照组基本无差异。
既然极阳水不能直接抑制菌的生长,又是什么在起作用呢?经过查询资料后,我们发现,醋中的醋酸有抑制杂菌的作用,当醋酸达到一定浓度后,醋是不会生菌变质的。而我们酿造的属于香醋系列,香味足,醋酸浓度却不高,正常情况下,不做处理是很容易长菌的。
那么,普通的醋和极阳醋,在物质方面无差异,在醋酸浓度方面无差异,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在醋酸的活性方面,有差异呢?会不会极阳水中的阳气增加了醋酸的活性,使得相同浓度的醋酸,却有着更强的抑菌性呢?
如果要验证这个想法,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去除醋酸,一个是去除极阳醋中的阳气。我们采取了去除醋酸的方法,用碱将醋酸中和掉,接入菌种,依旧用普通的醋做对照。结果是,去除了醋酸的极阳醋染菌了,初步证明了我们的推测,阳气对醋酸的活性有影响。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吃了辣椒之后,为什么喝热水更辣的,而喝冰水才能解辣。为什么同样浓度的糖水,常温下喝就挺甜的,冷冻了之后再喝就没有那么甜了。为什人醉酒之后,燥热张狂,喝点冰水才能冷静下来?这些和温度有关,温度影响的是物质的活性。
这些研究成果,一部分是有效的,一部分却极为荒谬。山东省的国医大师张灿玾老师,早年学习经典医方的时候,一直认为浮小麦没有用,什么是浮小麦?拿一盆水,把麦子放进去,浮起来的就是浮小麦,其实就是瘪麦子。这和小麦的成分有什么差异,和一块全麦面包的成分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他把方子里的浮小麦删掉了,结果方子开出去无效,不得已加上浮小麦试一试,结果却效如桴鼓。张老师惊了,浮小麦的成分和面包一样,啃两口面包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吗?并不能。
在对人参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认为人参的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经过对人参不同部位人参皂甙的对比,却发现人参叶中总皂苷含量为7.6-12.6%,人参主根中总皂苷含量为2-7%,人参叶子中的人参皂甙含量比人参根茎中的含量还高。但事实情况是,中国传统医药所用的是人参的根茎,而不是人参叶子。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人们只考虑物质,而没有考虑和物质在一起的气,当物质和气在一起时,才是中药发挥作用的机理,浮小麦中的成分和面包一样,人参叶中的皂甙比人参根还高,但浮小麦和人参就能起作用,人参叶和面包却不能。
这就像我们前面讲到过的极阳醋和普通醋一样,同样的物质成分,同样的醋酸浓度,在活跃阳气的作用下,极阳醋获得了更强的抑菌能力。
因此,未来的中药,乃至天然药物的研究方向,除了对有效成分的研究之外,还应考虑对有效成分活性的研究,这才是人们天然药物发挥作用的全部机理,这也是为什么野生药材,道地药材比人工种植药材效果更好的原因。当人们意识到除了有效成分,还有成分活性之外的时候,才能真正意识到气的存在。可惜的是,中国人全面继承的是西方的研究思路,讲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等同起来,只知成分而不知活性,只知物质而不知有气。
气态食物是人体必不可缺的一种食物,它在药物中是这样,在食材中是这样,进入人体之后,何尝不是发挥着相同的作用呢?
(六)植物的进化
按照中国传统的五味调和来看待五味和五行的关系,糖的五味为甘,五行属土,意味着糖和土有关系。
但糖,不仅仅是我们品尝到的有甜味的物质,我们要从五行之土的性质上来看,它还包括葡糖糖等单糖,蔗糖、麦芽糖等低聚糖(多有甜味),淀粉等多糖,以及其他糖类。不管糖类有没有甜味,它在人体中有着提供能量的作用,这和五行之土的性质相同。从颜色上来说,五行之土多表现为黄色。
在终南山上,有一种植物叫做黄精,根茎肥厚,像鸡的头,当地人也称为鸡头黄精。人们在秋天叶子枯萎后,将黄精挖出来,反复蒸煮,用来炖汤或入药,属于药食同源的一种药材。
有人讲蒸制的黄精放在水里面当茶叶泡,泡出来的水全部变成了黄色,并且有明显的甜味。
中国传统医学对黄精有着充分的研究,《名医别录》记载:“黄精,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
认为铁骨王是激素类黄精所表现出来的甘味、颜色、药性,都和土气有关。现代科研表明,黄精的有效成分主要为多糖类化合物。
从植物的进化上面来讲,很久之间,是没有黄精这种植物的。或者说,那时候黄精还不叫黄精,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株普通的草。
后来,这种草因为长期生活在有着充分“土气”的地方,在土气的滋养下,这种草开启了自身的进化。在大自然当中,“土气”为气,为无形的能量,多糖为物质,为无形“土气”的有形化表面。这种草因为长期受到“土气”的滋养,或者为了储存和利用这些“土气”,在长时间的感应下,必然会在身体中合成更多的多糖类化合物。
在这种草进化的初期,它还不能被称为黄精。植株中虽然有多糖类物质,但不稳定,没有遗传性。就像有人通过锻炼掌握了某种技能,却不能遗传给后代。当你把这种草移栽到普通的环境中,经过一两代,它体内的多糖类物质或许就会减少乃至消失。
但在大自然中,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这种草在“土气”丰厚的地方一直生长着,好多代一直生长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以至于将合成、积累多糖类物质的能力,以信息记录的方式,写到了自己的基因里。这时候,这种草和别的草有了本质的区别,我们给这种草起了个名字叫做“黄精”。
我们再把黄精移植到别的地方之后,因为它的遗传物质是基因(信息)层面,它可以在数年乃至数代,更好的保留自己的特性,而不会在短时间内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身的特性。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黄精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山里人挖黄精,都知道去较为湿润、阴蔽又有些阳光,且腐殖土肥厚的地方寻找。
然而,随着鸟类、动物对黄精种子的传播,有的黄精去了东北,有的黄精在秦岭南麓,有的黄精去了北麓,有的黄精漂洋过海去了别的地方,这些黄精又在当地不同山水环境的改造下,产生了不同的品种,有滇黄鸡、黄精、多花黄精等品种,甚至有的黄精品种,在进一步进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土气”的显著特征,而不能以甘、平,补中益气等特性来入药了。
黄精在进化的过程中,在“土气”的滋养下产生了多糖类化合物,这一部分是“土气”的有形化表现形式,这些多糖类化合物,又可以承载更多的“土气”,两者相互促进,协同进化,早已经密不可分。我们在前面讲过,食材的气态食物和液态食物、固态食物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在食用黄精时,多糖铁骨王批发类化合物以其多糖类化合物携带的“土气”,进入人体中共同发挥作用。多糖类化合物为细微的物质,为精,其携带的“土气”为气态食物,为气。就是李时珍所说的坤土之精粹(精气),即我们上面文章所讲的精气。
现代科学在研究明白了药物的有效成分之后,转而去用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有效成分进行合成。然而,科学家们发现,人工合成的有效成分,在效果上和天然药物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天然药物的成分的效果更好。他们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只能推测说,天然药物中还含有未知的成分在起作用。
其实,现代科学只研究到了物质的层面,却没有认识到物质中所携带的气态食物。浮小麦和面包的物质成分一致,浮小麦的物质成分中,还携带有升浮之气。人身叶子和人参根的有效物质成分相同(人参皂甙),人参的根中的物质成分,携带有更多的气态食物。
气态食物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用药效果的不同。
我们前面讲了黄精这种植物的进化,更多的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根据所处的山水环境、时节,调整自己的生长节奏,才有了大自然的万类喧嚣。在人类的饮食中,食材是万类中的一部分,这部分食材有着自己的生长节奏,在特定的时节、山水环境下,内部的物质和气态食物协同积累,造就了不同的风味。
好多人觉得现代吃的水果、蔬菜越来越没味了,原因就在于不顺应植物自然节奏的生产方式,只会在基因的作用下积累物质,与物质共同积累的气态食物却没有了。食材失去了它本有的风味。
伊尹亦被尊称为“烹饪始祖”,他的后代根据其“五味调和”理论创立了《汤液经法》,成为后世中医用药的源头。而药物和食材,有着相同的原理。只不过,在药物的烹饪上,有专门一批人去炮制罢了。
不管是药物、食物,不管是烹饪还是炮制,背后的源头都在于气态食物(精气),而在讲到具体的烹饪技术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认识食材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