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年的,影院门口总是人头攒动。看到初高中生成群结队相约看电影,我就有点羡慕回不去的青春。在影院门口,能看到上学时他们小心翼翼隐藏的情愫,也能看到他们唯我独尊“世界尽在我脚底”的模样。
当然更多的还是男生们的典型发型,十个男的八个两边剃光+头顶卷发。我不知道这是江浙沪的特色还是全国青少年发型的大势。反正,我在影院里、商场门口看到的三四五六个走一块的男生,发型都像是出自同一个Tony老师之手,一样的弯曲度,一样的长度。
看久之后,我的感情从羡慕回不去的青春转变为庆幸青春回不去。如果青春里我是顶着这样的发型牛哄哄招摇过街的话,我宁愿快点长大。
忘了说,这群男生不仅发型相似,连鞋子都很相似。一群人走一块,AJ1 X OW北卡蓝绝对有一双,Yeezy满天星、芝麻色、白斑马中的其中一款至少会出现,500 出现的可能性高达80%,700 出现的可能性为50%,RIck Owens的出现频率也不低,剩余的就是各款AJ1联名复刻轮番轰炸我眼球。以至于我都怀疑:是我太穷了还是现在的00后太有钱了,大过年上脚的一双双全是狠货。
同时,在看到太多的雷同发型和趋同的鞋款后,我也在疑惑,这样的风格是潮流文化里的主流嘛?我不知道穿着上述鞋子的男生是否真的了解鞋子背后的文“结构和解构”、“亚文化”、“街头文化”、“青年文化”,我也不知道他们的鞋子是正或是Fake,我也不知道他们买鞋时的心理活动。
但就千篇一律的发型来看,被所谓的“主流”审美标准所裹挟,然后让各个理发店的Tony老师按该标准进行理发,这已经是一种畸形又病态的“主流”。可喜的是,对Tony老师而言,他在做这种造型上早已得心应手。“找我做头发的铁骨王软胶囊主治什么男生往往都会拿着同学照片,听了同学的建议来我这。”上次给我吹头发的理发师在聊天中说道。
涉世未深的初高中男生头顶时下最潮的发型,脚踩时下最火的球鞋,在和同学朋友见面聊天的那一刻,真的觉得自己就是人群中最瞩目的靓仔。
然后,一群乌合之众打开话匣子聊起潮流聊起球鞋的时候,他们或许也心生一种感觉:我们就是当下潮流的引领者。这群人可能从未想过成为下一个Donda,但他们可能也羡慕过Donda团队成员在时尚圈的影响力。至少在那一刻,他们都觉得自己是EDC、Kanye、Virgil、余文乐附体。
年轻的时候,谁没傻过,大部分人都是从穿Nike、Adidas开始的,读了初高中,有了自己的潮流见解,选择的衣服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运动品牌,有的人进化得慢一点,穿Aape穿izzue,有的人开了挂,买Mastermind Japan买Supreme。服装品牌有无高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最傻的是穿Bape的看不起穿Aape的,穿Supreme的看不起穿Stussy的,然后以此为圈子划分。最可笑的是有些人Supreme穿的还是假的
等到00后进入大学,学了更多的线代高数马哲,可能就想穿越回过去,扇自己一巴掌,怎么就以“衣”论高下?怎么就理个不符合自己脸型的发型?
从Supreme和Louis Vuitton联名的那一刻起,我们看到了街头文化崛起的曙光,再到如今Virgil Abloh入主Lv 后的第一个系列仅用两天时间,其销量就比2017年Supreme联名系列多出30%,时尚一直在尝试着贴近多元的年轻审美乐趣。社交网站的狂轰滥炸、博主KOL的隐形安利,所有的一切都让00后为之疯狂,为之买单。
这一切有错吗?品牌为了营销进行宣传推广,这是亘古不变的。品牌的曝光度增加,消费者从“认知”到“产生欲望”再到“购买”,这也无可厚非。在人人拥抱街头文化的时代里,街头品牌经历着主流化的转型,但若一直得不到冲击性的改变,无数个国潮、日潮、美潮或许最后都趋于平郑州起龙铁骨王膏药庸。街头品牌如何改革创新值得品牌主理人、设计师深思。而真正值得个体进行警惕的是,如何做到在街头文化席卷年轻群体的时候仍保有一份属于自我的铁骨王吃一个好一个独立审美?
希望明年这时候,能少一点满大街的爆款。
更多潮流资讯请关注小编哦!
(From SCOOLLAB,如有问题请联系)
声明:本人与文中品牌无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