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即调整;心,即思想、精神、心理。调心,就是对自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进行主动地、自觉地调整和控制,并使之逐步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
古代练功口诀有云“象天则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又说“全凭心意用功夫”。调心,是气功“三调”中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在练功中,无论是调整动作姿势的调身,还是调整呼吸吐纳的调息,都是在意识的指挥、参与下进行和完成的。传统功法中的意守、存思、观想、调神、炼意等,均属于调心的范畴。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复杂多样的。在情绪上有喜悦、快乐,也有愤怒、忧郁、思虑、悲伤、惊恐。因此,气功中的调心方法相应的也就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了。归纳起来,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意即意念;守即相守不离;意守即摄心归一、专其一处,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处而相守不离,借以排除胡思乱想的杂念,逐渐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意守一词,是从古代气功中的“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守一存真”(《抱朴子·地真》)、一心内守(《日用经》)、守一处和(朱熹《调息箴》)等词语衍化而来的,现在已经成为气功中最为常用的术语了。功法中常用的意守方法有;意守身体部位法,如丹田、命门、肚脐、涌泉、百会等;意守体外一点法,如蜡烛的火苗、墙壁、花朵、静物等。
存想,古代又称为存思、观想、存神、返观、默照、禅观、内视等,是气功中常用的练功术语和方法。存想是在调身、调息及基本安静的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或存放在预前已设定好的“目标”上,这个目标是一套既定的“程序”,通过运用这种有序化意念思维的“正念”,来不断排除杂乱无章、胡思乱想的“杂念”,从而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
功法中常见的存思观想法有:注意动作姿势法、注意铁骨王多少钱呼吸法(如数息法、随息法、听息法等)、注意心理法(如无念法、想象法等)、注意特定事物法(如大海、明月、蓝天、白云、字句、诗词、音乐等)。在本书说介绍的导引法习练过程中,没有复杂的意念活动,使其更加易学易练、安全稳妥。
调心的基本要求是“入静”。无论是以一念代万念的意守法,如意守丹田、命门等,还是以念制念的神与形合、形神合一、寓意于气(呼吸)等方法,目的都是要达到意(神)、气、形三者和谐统一,并趋于相对“静”的状态,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作用。调心的作用如下:
调心,在气功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调身和调息的核心。调心入静,也是健身气功的基本要求和目的。
功法习练中安宁、轻松、愉快、喜悦的良性心理活动,不仅有利于调节心理、心态,也有利于身体功能的促进,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古人认为“练功要旨唯入静”,而“静能生慧”。《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入静”有助于开发人的潜能,增长智慧,提高人动作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情绪的稳定定型、意志的坚强性,以及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自制力、适应力等。
调身、调息、调心分别对应人体形、气、神,三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调身是调息和调心的基础和前提;调息是调身与调心的重要环节;调心则是“三调”中的核心环节,也是调身和调息的目的。
不同的功法对三调各有侧重,在练习过程中,严格按照功法的要领和要求,就能达到三调的统一。以易筋经“韦驮献杵第一势”为例,两掌合于胸前并与“膻中穴”相对。这个姿势属于调身,可使肺脏上下左右的“位置”适中、升降开合与呼吸吐纳合乎标准,有利于肺气的调节。功法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直接掌握了“肺主气、司呼吸”的关键,控制了全身“气”之运行的总枢纽,从而达到“息调”、“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自然心境澄清、神意内敛,铁骨王软胶囊从而达到三调的统一,这也是易筋经古传口诀中“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的深刻内涵。
以上将三调分别予以说明,是为了使初学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习练。而调身、调息、调心三苗药堂铁骨王13元者,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而不可分割的,这一点习练者需谨记。所以,很多功法中都特别强调神与气合、寓意于气、形神合一等,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