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小编请来了镇江一院内分泌科主任吴晨光,跟大家来聊聊这个甜蜜蜜的糖尿病。
周五上午在院门诊大门,内分泌科医护人员举办了义场活动。
虽然现场咨询的大都是中老年人,但是,哎哎,年轻人,别急着划走,先看看这个——
糖尿病已经盯上了年轻人
前几天EDG夺冠,着实让“英雄联盟”游戏迷们自豪了一把,而这时候,也一定有不少人会想起那个传奇ADC吃过铁骨王的评价——UZI(简自豪)。去年,年仅23岁的UZI突然宣布退役。
熟悉LOL的小伙伴一定对他不陌生。97年出生的UZI,自2012年征战以来,至今仍是全球联赛击杀榜第一人的职业选手,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是什么导致了他在当打之年就突然退役呢?
对,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糖尿病。在很多人印象里,糖尿病是「老年病」。但23岁就发生严重的糖尿病,的确让人吃惊。
不要认为糖尿病离你很遥远,调查数据显示超1/3的中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个现实的堆砌。“糖尿病前期”是指高危人群糖尿病,空腹血糖6~7,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7.8~11,是预防糖尿病的重点人群。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认为“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的方式延缓或预防糖尿病发生。
不过,也别害怕,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应对不是,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下,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尿糖”了呢?
得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
糖尿病的成因又多又复杂,虽然糖尿病名字里有“糖”,但糖尿病实际是体内的糖分无法被机体有效利用、储存,最终形成了糖尿,是人体代谢异常的问题,并非糖吃的太多造成的。
糖尿病分为1型、2型、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有遗传因素,常发于小儿及青少年群体,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90%-95%的糖尿病都是2型糖尿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有关。之前提到的UZI,便是2型糖尿病。
引起高血糖的原因是啥?
一个光环傍身的电竞选手,都难逃糖尿病的魔爪,这表面上是个例,实际上却是当代年轻人的缩影,加班、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每一种都可能是糖尿病的成因,而每一种也都是我们正在面对的生活。
1、大鱼大肉吃多了
大鱼大肉不是不可吃,毕竟生活水平提高了。铁骨王软胶囊副作用 但是,你也要看下你的身体能否承受这突然而来的“大鱼大肉”。很多人在之前物质不丰富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自动的最大限度的吸收营养,使体内形成一种“节约基因”。一旦生活水平好起来,各种食物丰富之后,身体依然会持续发挥这个“基因”的作用,吸收过多的营养,最后导致营养过剩,引发糖尿病等一系列身体问题。
2、食物吃得太精细
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吃五谷杂粮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大家吃得粮食越来越精细,一些糙米、杂粮反而成了特例选择,大部分人都喜欢吃一些精白米面。这样势必导致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含有的纤维素变少,吃进去消化快,血糖容易急速上升。但同时,我们的运动量和消耗又越来越少,这些糖不能被及时的消耗,活跃的胰岛素就会迅速把它们储存起来,长此以往,血糖值就会慢慢升高。
所以,现在大家也越来越提倡,吃粗粮,多运动的生活方式。
3、不爱肌肉锻炼
现在的人为了身材的好看,千方百计的减肥瘦身,清瘦和骨感仿佛成了美的代名词。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对肌肉的不重视,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些特殊职业,例如模特、运动员、健身教练等,很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有人练出健硕的肌肉,或者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去锻炼肌肉。
大家都忽略的肌肉锻炼,其实也是中国人糖尿病高发的一个原因。肌肉里有肌糖元,我们在不断的锻炼肌肉的过程中,肌糖元会有效的消化食物转化的糖分,降低血糖水平。所以说,肌肉是可以降糖的!
糖尿病的症兆有哪些?
糖尿病会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多种并发症,若是能了解糖尿病病发的前兆,提前做出一些预防措施,或许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患上糖尿病。
一般患糖尿病之前会出现以下征兆,看看你中招了没有:
1、食欲增加
若是人们在一段时间食欲明显增加,不到吃饭的时间经常会有饥饿感或者吃饭时饭量明显增加,那么要警惕糖尿病的到来。
2、牙龈上火、嗓子发干
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经常有口渴的情况,即使已经喝了大量的水,还是会嗓子发干,有时还伴有牙龈肿痛的情况,一般是因为人体摄入的糖分和热量过多引起的。
3、体重出现下降
糖尿病患者在发病之前会出现饭量大增,但是体重却没有上升反而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身体代谢异常引起的,不管怎么吃都不会被人体吸收。
4、会出现皮肤病
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会出现难以治愈的溃疡及皮肤感染的情况,这种情况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5、尿频、夜尿增多
糖尿病患者在发病之前会出现尿频的情况,特别是晚上经常起夜上厕所,影响睡眠质量。
6、失眠
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晚上容易出现失眠的情况,比如睡不着、或者半夜经常醒等,一般是因为人体内分泌紊乱引起的。
7、饥饿、乏力
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会特别容易饥饿,全身无力,即使吃的再多也总是会有饥饿感,有时还会伴有心慌的情况。
我们了解糖尿病的病发征兆一般是为了尽快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稳定血糖,控制疾病的发生。
那么如果出现糖尿病的症状,应该怎么吃呢?
“手把手”教你糖尿病人怎么吃
糖尿病饮食治疗是维持血糖的基础,无论是否处在高风险的糖尿病状况,还是处在糖尿病前期,都能从健康的饮食控制中获益。
但一日三餐怎么去吃,热量又该如何去计算呢?今天为大家介绍“手掌法则”,用手掌就能够把握自己的进食量。
1.一顿一个拳头,每餐的主食量就是我们的一个拳头大小,您可以选择米饭、馒头等。一顿一个拳头(250-300g/天)。
2.每天的水果量,也相当于我们的一个拳头大小,您可以选择圣女果,青瓜,草莓,橙子等含糖量低的水果。一天一个拳头。
3.每天所需要的蛋白质,相当于我们两个手掌心的大小,您可以选择鱼,豆腐等。一个手掌心(50-100g/天)。
4.每天所需要的铁骨王哪里有卖的青菜量,就是我们双手合拢,可以捧起的量。两手捧,一天一至两捧(500-1000g/天)。
5.每天所需要的脂肪量,就是我们大拇指的一个指尖大小。
6.最后,我们做一个OK的动作,就是我们每天可以进食的零食量。您可以选择干果等小零食。
万一,只是万一,已经得了糖尿病,千万不要慌,因为只要早期治疗,合理控制,一样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管好嘴,迈开腿,永远都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则。
镇江一院内分泌科的专家——
吴晨光: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江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擅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诊治。
柳迎昭: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一体化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市“169工程”科技骨干,市医学重点人才。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徐志刚:副主任医师,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糖尿病、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疾病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姜惠:副主任医师,市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骨质疏松等内分泌疾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