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致各位诗友的一封信: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厚爱 。
在公众号会话页面,回复“ 加群”,即可加入粉丝交流群。
你知道下元节吗?
很多年轻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过,
包括我自己。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
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
亦称“下元日”“下元”,
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
相传在这天,
水官会到凡间为人解厄,
所以,下元节人们会祭祀祖先,
也会祭祀神灵、祈禳灾邪。
不管是祭祀,还是祈愿,
都寄托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是平凡日子里的一种仪式感。
只是,这样的下元节,
如今却正在慢慢被遗忘。
01
下元节,一个正在死去的中国节
下元节由来已久,
且与道教息息相关。
道家尊远古的三位明君尧、舜、禹
为天、地、水三官,也叫“三元”,
载录世人善恶,为万物之行本,
三官大帝的诞辰日就叫三元节。
正月十五,上元节,
是天官赐福之日,
七月十五,中元节,
为地官赦罪之日。
十月十五,水官会根据考察,
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民间为了纪念他的功德,
便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于是,就有了下元节。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记载:
“(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
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
人们祭祀祖先、持斋诵经,
迎接水官大帝,
以求得困厄的疏解与人生的安详。
后来,随着道教没落,
朝代更迭,下元节也逐渐被忘却,
但在江苏常州,至今依然有“斋三官”的风俗。
“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因正值收获时节,人们用新米磨粉做小团子,
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
华夏数千年的历史,
让中国拥有了众多传统节日,
但真正能完整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那些至今依然被大众知晓的节日,难能可贵。
下元节,一个正在死去的中国节,
她和所有传统节日一样,
镌刻着先民的生命体验和美好愿望,
她不该被忘记。
02
下元节,中国人的祈福日
古人相信,每逢下元节,
水官都会下凡间,巡查人间善恶,
为人们解除灾难。
于是,人们虔诚地祈祷,
用竹枝扎船、再糊上彩纸放到河中,
彩船载满心声,一路飘到水官处,
以求得困厄的疏解与人生的安详。
福建莆田一带,下元节的傍晚,
各家各户,带上各种斋品去到田头,
把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
再拿出斋品祭水神,
祈求干燥的冬日,庄稼能得到滋润,
农作物平安过冬。
下元节,是中国人自己的祈福日,
不论你是否相信
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
但在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
不妨放下沉重的包袱,给往事清零。
你要相信,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03
下元节,最后一个月亮节
月亮节,中国人独有的节日,
一年仅有五个,
上元、花朝、中元、中秋,
最后一个就是下元节。
在古代,
十月十五月圆时,
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也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同已故亲人告别。
中国人不爱谈死,
却有着最含蓄浪漫的死亡美学。
《中庸》里说:“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我们在各种祭祀节日里,
用自己的方式关心、思念逝去的亲人。
爷爷去世后,
他的画像被挂在供桌上方,
上次回家,看到桌上放着好几根烟,
爷爷生前喜欢抽烟、喝酒,
烟是爸爸和哥哥放的,
他们喝酒的时候,也会倒半杯放那。
过年或过节,妈妈做好饭,
都会先盛碗饭,每样菜夹一点,
让家里孩子端着给爷爷画像三鞠躬,
这碗饭,有时祭拜完就吃了,
有时也会放两天。
这或许就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不张扬,也不凝重,
只是把亡者看作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
用最温情的方式去怀念。
因为死并非生的对立面,
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只要不遗忘,
逝去的人就永远活着。
04
下元节,不该被遗忘
下元节,虽出自道教,
但早已有了更朴实的文化内涵,
祭祖、祈福,还有自己独特的节令食品,
明代时,每年的下元节,
北京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
就是现在的豆沙包子。
虽明知下元节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
但依然希望这样一个温暖美好的节日,
能够被更多人知晓,或是得到复兴,
让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同望一轮月,
怀念逝去的亲人,倾诉绵绵思念。
又一年下元节,
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一个人无灾无疾,平平安安。
【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202铁骨王中药贴1年11月19日,下元节。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下元节 · 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下元节 · 风俗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
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
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
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
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
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
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
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下元节 铁骨王药品在东莞市能买得到吗 · 苗药堂铁骨王13元 诗词
七绝·下元节
路人拂晓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纸衣能取暖,阴间先祖也知寒。
诗寄下元节
馅是秋风皮是诗,情濡香糯意犹痴。
杆头旗飐红尘梦,应是三官眷顾时。
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
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虽然下元节是一个民间的传统节日,但是很多人现在都不过下元节了,慢慢的被人遗忘了。
无论是什么节日,对于传统文化的习俗,我们都要遵循。即使我们不奉行这种活动,但还是要心生敬意,这不仅是一种素质的体现,也是对文化的尊崇。
>>>
精品公众号推荐,聆听心灵,感受文字之美。
致全体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封信:读完惊出一身冷汗!
失传已久的56首养生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读《周易》就会明白:人要成功,要懂得定位和变卦
《走近课本里的中外名人》让伟大的人性和思想的光辉指引孩子的人生道路
一个教了10年学的中学地理老师,强烈推荐每个人看看它
年少轻狂?炫妻狂魔?这样的杜甫你认识么?
李白杜甫王维苏轼陶渊明,他们的传记,比诗词更好看!
大语文那些事儿:别人家的孩子,培养的秘密原来是这个
唐诗三百首不够爽?这里有怪咖金圣叹选批的唐诗六百首
《小王子三部曲》:所有大人都曾是孩子,但只有少数人记得
重磅推荐:《东坡乐府·雅集》——继《花间集》后,又一必藏词集
古典人生智慧一次收齐,这4本书浸透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