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4年左右,原德阳市伐木厂一退休职工专程到绵竹市文管所反映:伐木厂某处山上地下有大量陶片。由于研究和认识的局限,这一情况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当考古学家把古蜀文明的萌芽之路锁定在这一片大山深处时,当年的记录已经散佚。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希望通过媒体寻找当年反映情况或者知道这一线索的热心人士。
据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介绍,原德阳市伐木厂位于绵竹市清平镇绵远河上游山区,厂区广袤。山上地下有大量陶片,可能和先蜀文化的的迁徙有关。也可能和早期制盐业有关。
刘章泽说,绵远河上游山区至今仍有大盐井、小盐井、盐井沟等地名,说明这一地区存制盐业的可能,而早期制盐业所用陶器均为一次性使用,会产生大量废弃陶器。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 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向,考古调查工作很难找到有用的线索。,“希望能找到当年伐木厂陶片的挖掘发现者或者知情者。”
古蜀人5000年前就在龙门山东西麓交流
刘章泽介绍说,龙门山西麓岷江河谷,从仰韶晚期就有西北文化陆续传入,如茂县的波西遗址(距今5500多年),营盘山遗址(距今5000多年),沙乌都遗址(距今4600多年)等。而龙门山东 麓,目前发现的最早遗址是什邡桂园桥遗址(距今4900多年)。在文化面貌上,什邡桂圆桥遗址与营盘山遗址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说明龙门山脉东西两麓在4900多年前便有人员交流。
据了解,营盘山遗址是铁骨王广告迄今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规模最大、出土遗存最为丰富的考古工作,是一项填补学术空白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内容,是四 川地区乃至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成果。使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内涵能够得以基本明确,并可以建立起本地区距今6000——45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初步序列。
同时 ,营盘山文化为研究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及融合情况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它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 源及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较为独特的重要地位。
而且是距今5000多年前岷江上游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其周围还分布着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它们共同组 成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遗址群,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聚落体系,如此规模的遗址群在长江上游地区极为少见。
公开资料显示,什邡桂圆桥遗址被考古专家确认为目前成都平原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比三星堆一期文化更早,且为其源头。处于古蜀文化从川西高原走向成都平原的重要节点,对 研究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的起源有着重大意义。
刘章泽说,虽然在5000年前龙门山东西麓的人们就有了交流,但如何从龙门山脉西麓大约海拔1500-2000米的居住地域越过平均海拔3000米的龙门山进入成都平原,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
九顶山或为古蜀先民迁徙的“官道”之一
6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茂县人民政府、茂县文体广局、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茂县羌族博物馆主办的“古蜀文明早期遗址调查——穿越龙门山脉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茂县博物 馆举行。
“古蜀文明早期遗址调查——穿越龙门山脉系列活动”考古行动,是《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课题古蜀文明的传承创新体系其中的一个子课题,考古行动将集结龙门山脉东西 两杯底王文和铁骨王文侧多家文博机构的骨干力量,通过田野调查等形式展开长期研究,探寻成都平原文明的渊源。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在龙门山东麓的什邡、绵 竹做了大量工作,为探索古蜀文明的起源和传播路径寻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蜀文明早期遗址调查项目负责人万娇表示,这个项目主要要解决的就是古蜀文明的传播的途径问题,是如何从山的这一边走到了山的那一边,然后围绕着这些通道的话, 我们会做很多考古的工作。
随后,考察队前往茂县土门,寻找茂县通往绵竹、安县的古道遗址。在茂县土门,海拔2000米的山腰间,随着脚下的山路豁然开阔,一条废弃三十年的古蜀道惊现眼前。道路宽2米,容得下3 匹马通过,可谓古代的“高速路”。据初步考证,道路废弃了三十多年。
据介绍,早在2016年,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博物馆、什邡博物馆召开“穿越九顶山,寻路桂圆桥—从茂县到什邡之路”座谈会,会议邀请了相关专家以及德阳、什邡、绵竹、茂县 多地户外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人士参与。会上,茂县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余友强现场展示了在九顶山筲箕塘放牦牛时发现的石斧。
通过这枚石斧,考古专家探讨古蜀人的迁徙之路。
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表示,古蜀人进入成都平原的路径,就现有线索和证据最有可能的是:翻越九顶山,经筲箕塘,沿石亭江河谷经红白、什邡进入平原。
古蜀人进入成都平原可能走过的四条路
刘章泽还表示,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及线索,古蜀人从川西北山区茂县进入成都平原,或沿河谷而行、或翻山越岭。交通路线沿河谷而分布,较为便利,而某些非天堑的山口也是重要的交通孔 道。经过研究分析,从茂县到成都平原可能的四条线路
分别是:由茂县沿土门河,经北川、安县(S302)进入成都平原;
沿岷江干流,经汶川县、都江堰进(G213)入成都平原;
由茂县翻越九 顶山,经筲箕塘,沿石亭江河谷经红白、什邡进入平原(“5.12”地震后已不能穿越)或沿绵远河河谷经清平、绵竹进入平原;
由茂县土门经古城进入绵竹、安县,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绵竹、安县 通往茂县的官道(商道)。
刘章泽说,我个人认为,古人在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古道路一般避开翻越大山,多采取“沿溪河成路,岭横越垭,陡峻盘旋,险绝而栈”的方法。
但这不适 合用于考察分析5000千年古蜀人的迁徙路径。所谓道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今天我们认为交通方便的道路,对古蜀人来说都应该是极其艰险。对他们而言,不是路的问题,而应该是活动半径 问题。
刘章泽透露,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于今年9月组织进行穿越九顶山,经筲箕塘沿绵远河河谷进入清平、绵竹,德铁骨王医治颈椎病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绵竹平原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进一步寻找古蜀人 迁徙路径的线索和证据。
因此,对于十多年前德阳市伐木厂地下出现大量陶片的线索,刘章泽等考古专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希望获得更多的线索,从而为古蜀先民的迁徙划出路线图。
或许,三星堆的创造者之谜,在不久的将来,便能揭开。
封面新闻记者 唐金龙